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中心 | 会员中心 | 大师风采 | 玉石博物馆 | 玉石商城 | 管理鉴定机构 | 论坛 | 品牌企业 | 玉石学院
按类别搜索  ·和田玉    ·翡翠    ·独山玉   · 岫岩玉    ·古玉    ·玛瑙    ·水晶    ·绿松石    ·孔雀石    ·珊瑚石 
       新闻中心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协会活动
    市场动态
    行业展会
    名家讲坛
    玉石赏评
    本会概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家讲坛 > 马未都:收藏行业里我是老大

马未都:收藏行业里我是老大

马未都“玩”火了。

    未上《百家讲坛》之前,马未都在收藏界算个旗帜,多少人冲着旗帜就过来了,这多少有点像打仗。如今,马未都这支旗已经从收藏圈里插到了圈 外。听他说古代历史那些事,多少“马粉”梦回唐朝,要在收藏的世界里探寻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前一点都不懂的动了收藏的心,以前动心的开始付诸行动。

    两年前马未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想把中国过去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让人了解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与生存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如今走上了《百家讲坛》,马未都似已如愿,却仍略带愁容。


    马未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从《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开播以来,很多观众反馈故事性弱,不怎么抓人。有人告诉马未都,老百姓就爱听故事。这让马未都多少有些犯愁。

    “我定的调子就是讲文化背景,没有现成的故事,而且我们也不可能编一个。”还有人希望他多讲点鉴定的技巧,他也觉得有点犯难,“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电视上不好讲。我还是要多讲藏品背后的历史成因,文化的大背景。”

    “懂文化才有经济效益”

    在收藏人的记忆中,收藏已经在国内火了十多年。从1994年开始有了拍卖行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收藏业处于一个上升期,到了2000年,温度已经升得很高。

    而马未都想要做的,是“输出文化”——通过他的传播,让中国收藏业的“拐点”提前到来。用他的话讲就是,“收藏的拐点,是我诚心想做的。”

    “现在,刺激大部分人进入收藏界的都是‘投资赚钱’四个字。而我想通过百家讲坛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文化。我希望有个拐点,就 是让搞收藏的人更多去关注文化,不要去关注钱。”马未都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哪怕你是想赚钱,真正想获得极好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定是对文化了解更 深的时候。你不懂那就永远只是跟着别人走,当你懂,你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

    马未都认为,如今收藏的消费时代确实到来了,而他很也自信通过讲述收藏文化会让喜欢收藏的人终生受益。“做这个节目(百家讲坛)有 一个好处,现在老百姓是真正的无功利地去听。而过去,比如你听一个会计课,上一个英语班,是为了拿证找到好工作,你考托福是为了出国。可是你听这个(百家 讲坛)没有功利。”

    据他本人讲述,百家讲坛带给他的收益主要是来自出书。“四本书,经济效益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我认为我这个书是收藏必读,收藏的人都应该读这个书。”

    3月22日,马未都举行了他的《马未都说收藏》签名售书式。之前,为了节省时间满足更多收藏爱好者,他自己设计了一个戳,“印上去和用手签的一模一样”。

    “我肯定值一百万”

    以前马未都写过一本书,叫《马说陶瓷》,1997年出版,书中基本是一问一答式访谈。开篇“当仁不让”——问:“在北京你算得上著名的古玩鉴赏收藏家吗?”马:“自个儿封自个儿差不多,别对外人讲。”

    如今他的口气明显硬气了许多:“我觉得在这个行业(收藏业界)里我是老大。”马未都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的成就,我的表达能力,我的博物馆,包括百家讲坛,包括出书,包括知名度,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很多人也对他的身价非常感兴趣。“身价是多少没法说,除非别人给我评。具体是多少钱,我没有估算过,但我肯定值一百万。”马未都如是说。

    马未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颇具规模,有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 《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于2002年面世,之后他又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家具艺 术的研究和整理。

    1996年,马未都在北京建成了中国首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并分别在杭州、厦门和山西建有分馆。如今,北京的 “观复”也随着百家讲坛马未都出讲的热播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记者采访北京“观复”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时了解到,现在观复一个周末有500 多名慕名而来的人。

    马未都把博物馆布置得和家一样,院里的几只流浪猫都被他养得白胖。“我想一心一意把博物馆做好,其他的比如拍卖之类的商业活动我不想做。太累,劳神。我应该远离商业,更多的接触文化。拍卖是纯商业,商业对我来说不舒服,我也不喜欢经商。”

    在拍卖行里的一些“潜规则”,更让马未都想远离这个行当。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有很多赝品拿来当真品卖,这个太正常不过。有的拍卖行特烂,东西都是假的,拍卖路子一塌糊涂。”
 鉴定专业化“非常难”

    远离商业的马未都更多地醉心于鉴赏、收藏。很多人说他是鉴赏家,也有人说他应该是收藏家,马未都自称是“鉴赏家多于收藏家”:“我们说的鉴赏是对文物的判断能力,就是很多博物馆的专业人士都未必有我的鉴赏能力和我的表达能力。”

    目前鉴定行业主要是由少数专家从事,而且时常会发生争议。鉴定得多了,马未都曾经设想过搞鉴定专业化,但是不成功。“鉴定可以专业化,但是操作起来非常难,社会不接受。”

    他打了个比方:“我们把行业精英都备案,分成甲A、甲B两组,每次鉴定都随机抽一部分专家参加,比如甲A组有7个人,甲B组有12 个人。收藏品上来以后,这19个人背对背的看,不受任何人影响,鉴定之后填上意见。甲A用多数原则鉴定真品赝品,下结论,甲B产生的结论作为参考。A、B 组根据失误率进行人员流动。这肯定更趋向于公平。”

    “方法很好,但不能实施,成本受不了。比如说,东西一到,马上电话联系专家,假设他们都在北京,派去看,得给鉴定费,A组一次鉴定 至少给500元,B组300元每人。这就7100 元,加上平时的办公费用也得几千块钱,鉴定一件东西一万块钱下不来。”马未都认为,成本是阻碍专业化鉴定的最大难题。

    用人不行,那么使用科技自动化是否可行?马未都认为当前条件下也很困难。“科学鉴定,不是说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智慧,而是现在的人没 有这个能力。投入非常大,研发和鉴定成本很高,而且没有社会效益。如果有社会效益,有的是人干。科学短期之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估计得过个几十年。”

  炒股的热钱不会涌入收藏界

    收藏市场上有不少“马粉”追随马未都。有人这样说,马未都看好的一定会成为市场的下一个热点。

    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及什么是下一个市场热点的时候,马未都有点犹豫,“我确实知道下一个热点,但是我不能说,我说出去了,这个热点就会提前到来,这事就瞎了。”

    “比如,宋代的瓷器,将来会贵,贵到现在的人会后悔没买,两三年的时间一定火起来。你看吧,4月份春拍就会卖一个,就会爆冷门。”

    而在当下楼市和股市疲软的情况下,很多人推测2008年会不会有大量的热钱涌入收藏界,令其成为投资热点。马未都对此持否定态度, “不会,改炒的都炒完了,现在人都精了。”在他看来,过去和现在搞收藏的区别太大了,“过去拼的时间,是路子,你要有时间你天天磨,八成能买到。现在是去 拍卖会,看上了,看谁出的价高,拿钱拼。”

来源:玉器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