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中心 | 会员中心 | 大师风采 | 玉石博物馆 | 玉石商城 | 管理鉴定机构 | 论坛 | 品牌企业 | 玉石学院
按类别搜索  ·和田玉    ·翡翠    ·独山玉   · 岫岩玉    ·古玉    ·玛瑙    ·水晶    ·绿松石    ·孔雀石    ·珊瑚石 
       玉石学院
  玉文化
  玉器常识
  玉石分类
  鉴定知识
  学术交流
  培训中心
  政策法规
  生产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玉石学院 > 学术交流 > 玉髓羊头像所引发的关于玉文化发源的思考

玉髓羊头像所引发的关于玉文化发源的思考

                                                                     关鹏南    马志群    韩同山

    笔者案边的这块石头,系河北省阳原县农民从当地山坡上拾得,是玉髓石。在石的一个平面上,有人工雕琢的羊头形象,故名玉髓羊头像。笔者认为这块玉髓石具备 玉器基本要素,是史前玉器,约距今万年稍后,系新旧石器过渡期母系社会的产品,属于玉器从石器分离出来的萌芽期制品,是玉文化开源阶段的东西。本文试就这 块玉髓羊头像的特征、玉的原始含义,以及对泥河湾文化的延伸部分——桑干河、洋河文化的研究发表浅见。

                        玉髓羊头像的特征描述

    这块玉髓羊头像是由三个面构成的舟形器,长9厘米、宽5厘米、高5.8厘米,有二个平面和一个弧面,弧面是原石的自然面。原石是砾石。砾石被称为石器之母,是旧石器主要原材料。
石的三个面上都有人工的痕迹。弧形面相当光滑润洁,应是磨擦打光所致,有三道磨制出的槽沟。两个平面打制而成有较好的平整度,相交构成一条直长的刃,略有弯曲的弧度。
    最动人的是平面上雕琢出一个完整的侧面羊头像,利用外沿弧度构成羊头主要轮廓线。眼睛利用砾石包络的杂质似后世所说的“巧作”,四周经磨平形成眼眶。通过 打洼、去底刻画出羊的鼻梁、嘴、下额、羊角,形象逼真。尤其是眼后的压痕准确有力,弧度适当,“刀味十足”。如果利用“刀法”说法,可以观察到这个羊头像 是用十余刀完成下来的:嘴前一刀使鼻头成弧形,造成鼻梁挺拔;下额二刀勾划出嘴、鼻和头的轮廓;眼后一刀十分有力,使头角分开;角前三刀、角后一刀刻划出 羊的大弯角。
    说它是史前早期的玉器,一是所用材料是玉髓石,致密度高、光洁、细腻、豆青绛色、深沉神密,杨伯达先生在例举旧石器所用石材时说:“其中的水晶、玉髓、玛 璃、蛇纹石等美石,今人认为可例为广义的玉器。”二是羊头像是人工雕琢制成。三是羊头像是器物的主要表达内容,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用品。
    和红山、良渚玉文化相比,这块玉器是更早期的制品,可以说出三点不同。其一,红山、良渚玉器完全打破原石材的自然特征,全部按照人的设计进行造形,只利用 材质,不用原石的外形。而玉髓羊头像充分利用砾石的天然弧形面构成羊头形像的外沿,加工是局部的,大量的自然形态被保留下来。
    其二,红山、良渚玉器制作精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造型制式化?熏线条已有几何化要求,纹饰精美打磨光洁,已使用以砂为介质的砣机等专门工具。这个 羊头像所有的线条都是不规范的,平面凹凸不平,加工粗糙,是用加工石器的工具和方法制成的。制式上虽有一定要求如把砾石剖开两个面形成一定角度,一个面雕 琢羊头另一面作为基座以便稳当的放置,但整体讲仍处在相当粗犷的水平上。
    其三,一些美学专家认为,摹仿在史前艺术占有特殊地位,表现形式是写实的,早期拟形雕刻有一个由写实到图案化的发展过程。这个羊头像是写实的,没有故意的 夸张和变形,没有图案化的解说,是简约的并且重点突出。羊头像重点突出眼睛,围绕眼睛勾划出挺拔的鼻梁和宽厚的嘴以及弯而长的角,给出一个神秘的、威武 的、有力量的羊头形象。美学家说史前人有一种崇尚心理、更接近天真的童心和浪漫主义诗情,所以作品稚拙而简朴。这个羊头像就具有这种审美特点,给人的艺术 感觉是直率与真诚。

                       玉器发源和初步探讨

    为了说明这个玉髓羊头像是早期玉器的标志物,有必要在玉器起源理论上做些探讨。
    玉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求索玉器的源头更能联接我们民族的根。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说:“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详焉,则凡民族之所往反,与文化 之所递嬗,将皆得于是征之。”众文化器物中,惟玉发起年代最久远,于我民族相伴最长,负荷的文化意蕴最为丰富。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天下有哪个物品,能像 玉一样从人类的文化发源一直相随相变至今,成为民族文化史的实物写证呢?所以探求其发源问题不会是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拟讨论四个问题:
    一、关于玉器三要素
    学术界公认构成玉器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石材,二是加工工艺,三是功能用途。三要素是区别石器和玉器的三个着眼点,也是探讨玉器起源的三个方面。
    既言玉器三要素,是说“三要素”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在判断石器耶、玉器耶是十分重要的。一块色泽鲜亮的河卵石,没有加工痕迹只能说是美石而不能言之为 玉器。同样,在极普通的石头上雕琢形像,不能利用石质表现作品,只能算是石雕石刻不好言之为玉器。对于原始社会用美石制成的工具,如果不能说明它有文化功 能,也不能因美石制成就说是玉器。史前有一个玉石不分,玉石俱在的时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玉、石不同的概念。美石、宝石等石材在当时没有特殊的地位,对这 类实用器物,因美石归为玉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玉器功能上的含义,不能显示玉器的特殊性质。
    在三要素中,功能用途是基本要素。由于用途不同才有玉、石之分,石材的选用和工艺手段都是为实现用途功能的。功能是核心。把握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在解读人类进化史特别是人类早期文化上造成混乱。
    二、关于美石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给出了一个定义:“玉,石之美,有五德。”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人往往把这个定义简化为“石之美者为玉”,进而认为玉起源于审美,即美石为玉。引申下去,玉在原始人那里成为具有某类物理特征或具有某种矿物学结构特征的一类石材的总称。
    这是现代人的看法。
    美石确系玉的前提,是玉的必要条件,凡玉必是美石,这是无疑的。故用美石对玉进行一般性描述和概括并无不妥,恐怕也是许慎的原意,也符合我们今天从科学角度对玉的定义。但把美石做为玉的内涵并论及起源,则有违史前人治玉的初衷。
首 先玉材多、品种杂,在史前难以找到统一的玉材标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是公认的事实。《说文》中就录定了玉字共十七类,一百二十六个字。《山海经》中 记载我国古代有玉产地计一二百处之多。红山玉文化是我国史前治玉的一个高峰,所用石料有蛇纹石,有石英质、硅质材料,也有类似角闪石的石材,并无统一标 准。这种玉材杂多的情况反映出玉的概念并不源于某类石具有某种物理性质,或具有某种矿物学分类特征。玉在史前不是某一类石材的总称。
    玉不属于那种有明确矿物学分类特征的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欧泊等“宝石文化”。正如杨伯达先生指出的:“这是因为我国古玉材已是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态上的玉,而不是指自然形态的或纯矿物学上的玉”。
    其次,玉的发源并不源于审美。因为在原始人那里并不存在“美石”,不存在客观的“美”。
    正如休谟所说“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极端,但不无道理。刘骁纯同志在《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一书中有一段话讲的比较透彻:“自然界 的色彩不会自发地成为唤醒色彩美感的力量,启蒙者只能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人类生理性尺度的高度稳定性,使人们发生了一个重大误会,以为这些形成具有 一种纯客观的美丑属性。”“它不仅使大多数普通人毫不怀疑美丑属性的纯客观性,而且使古往今来许多美学家花了大量精力去寻找这种客观属性。他们的方向错 了,因此他们理论的根基不断塌陷是必然的,康德说得对,美仅仅‘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
    说玉不源于石之审美,还可以从史前人的思维方式来考察。
    “美石为玉”构成一种认知逻辑,内含着美石是一类石材的概括,而玉是美石的抽象。对文明人来说这种逻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史前人那里,却因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可能从一般认识论发生玉的概念。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他的名著《原始思维》中收集了大量的对世界上尚存的原始部族思维特征的考察资料,说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和文明人不同。原始 部族的人们对具体形态有敏锐的感受和惊人的识别力、记忆力,但对抽象思维就不胜任了。例如能够记住路途中最微小细节,能够把感性印象的最小细节按其出现顺 序正确再现的昆士兰西北部土人“却不能数出多于2或3的数。只要是抽象的推理,不管多么简单,稍微费点脑筋,就会惹得他们讨厌,以至声称累了,不再推下去 了。”他们的语言几乎没有一般概念的属名,只有表示人或物的专门用语。澳洲泰伊尔湖的土著居民没有表示一般的树、鱼、鸟的词,只有分得很清的大量的一个种 的词,如鲷鱼、鲈鱼、鲻鱼……等等。在克拉马特族印第安人那里实名词多得不可数计,他们有20个词表示水,11个词表示冷,41个词表示各种形式的 雪,26个动词表现上冻和解冻等等。马克思对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清楚的说明,“原始思维局限于最近的、感觉所及的环境,即人们能够思索的仅是他们直接 感受到的东西或现象”(参看《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有一段话很好地说清为什么史前人不会走观察、分类、归纳美石为玉的认识路线。他说:“原始人并不以一个希望对事物分 类以便满足理智好奇心的自然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他也不是以单纯实用的或技术的兴趣去接近自然。自然对他来说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对象,也不是他的直 接实践需要的领域。”史前人总不知不觉地,也是必然地“将自然的东西弄成了一个心情的东西,并成了一个主观的、亦即人的东西”(《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 集》)。
    说玉不源于石之审美,并不等于说原始人没有审美意识。在旧石器的漫长岁月中,原始人有很多美的表现,诸如壁画、雕刻、舞蹈、纹身、配饰等,后人称之为史前 艺术或艺术前艺术。但这种美的表现属于美的意识流露,没有构成一种独立的审美的文化形态。没能从审美的角度对环境进行区别分类,解释观察,没有把审美要求 做为行为的出发点和行动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原始艺术的东西对原始人来说不是为实现美的。审美只是作为某种行为的附属品和伴随物。
    这样讲的理由很简单。旧石器生产力是低下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原始人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生存和种的繁衍。任何文化的发生首先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的,必 须带有功利的性质。说那个时期已经有了不带功利色彩的审美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首先发生的独立文化形态是巫史文化,它带有浓厚的功 利色彩,不管有怎样的形式和内容,内涵的核心是生存和种的繁衍。玉器是巫史文化的产物,而不是审美文化的产物。玉的概念是“玉器”作为巫事载体在长期的巫 事活动实践中形成的。玉概念发生的着眼点是玉器而不是美石。玉的概念形成不是遵循美石—玉—玉器的路线,而是先有“玉器”后有玉的概念。玉因器得名,玉指 器而言,石材的审美要求和选用是由“玉器”规定的。
    有二点可说。
    首先,玉材的选用方向是很独特的。若从美石为玉出发,先民们应该选择那些色泽艳丽的对视觉感官刺激强烈的石材做玉器,如宝石类,但实际情况不是如此。史前 玉材杂多并无定规但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如一些学者指出新石器玉器多用“具有软玉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这种“具有软玉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没有明显 的视觉刺激效果,言其美过于牵强。还是古人说的对,用玉“首德次符”。孔子言玉有九德。鬼谷子说:“夫玉者,亦神物也。”《说文》释灵字时讲,“以玉事神 为之巫”。选石为玉是服务于巫事功能需要的。人们选择那些认为可以“彰德”、“显灵”、“通神”之石作为巫事用品。
    再者,玉的审美源于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常被美学界引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玉器适应功能需要而产生,原不是为审美的,却因实现了人的本质力 量的对象化产生了审美。玉成器是创作过程,形成两个转化,即人的意向物化和对象的文化。玉材只在打磨后显出光洁和温润,给人异样感觉。故玉是指给人感觉美 好的玉器。更重要的是当人的意向作用在石头上改造石材的同时意向由器物表达出来,意志得到伸张,精神得到实现,并通过成器之物发生不言而喻的对话作用,发 生共鸣和愉悦产生审美,观念升华形成玉的概念。玉器是巫文化的负荷物,包含着重大功利追求,蕴含在崇高、恐惧、神秘、企盼的复合心理中。玉器表现这种情感 时,焕发了美感培养了审美并把审美指向材料。入器之石要看能否表现器物的意蕴,石的审美标准在于器,石之美有千般万种,人们只是选择那些能够在玉器中体现 精神取向的作为材料。
    三、关于玉器对石器的衍化
    从历史上看,玉器也不源于对美石的感受和认识,而是从石器衍化过来的。如一些学者讲有一个石器礼器化过程。这个衍化过程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精神产品和物质 产品分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或者说是伴随人类的文化发生出现的。文化是玉器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在以后的发展中玉器也是以文化为动力,几经文化包装,越朝历 代经久不衰。从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工具诞生之日起到距今4—5万年新人出现以前,工具始终是惟一的真正的物化产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是物质 和精神的混沌体。应该说玉器还没有发生。
    玉器和石器的区别主要在功能上,石器是用于生活、生产上的物质性产品,是实用物品;玉器是用于精神活动的文化性产品。两者都发生于意识的物化、外化,都是 出于人的某种功利性要求,但有着本质的不同。精神产品表达人的意识、审美、情感和想象以及对环境和自身的理解。大体说,在猿人时期还没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 品的区分,古人时期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在新人时期即旧玉器晚期和新石器时期,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出现第一次真正的分化。这个时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巫术, 称之为巫史文化。
    玉器是以巫史文化为背景直接为巫术服务,适应原始崇拜需要而诞生的。主要有祭品、礼器、葬器、家徽、权柄、配饰等。学者云希正,牟永抗在谈红山文化时说: “在辽西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中出现的以大型玉龙为代表的一批精美玉器,它们是以坛、庙、塚为核心的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不仅证明红山文化玉器代 表着中国境内另一支拥有琢玉工艺的部族,也为确认史前玉器的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资料。”
    玉器的成熟期在新石器晚期,但它的萌芽和源头应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这个时期人类文化似乎突然改变了爬行式发展的缓慢速度,人类的创造力似乎出现了猛烈喷发的惊人局面。
    推动玉器形成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进步,石器制做由打制到压制最后发展到磨制,逐步建立起精度高几何规范为特征的制作工艺。使玉器在外观上和石器有明显 的不同,同时深化了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想象力,开发了人的需要,扩大了文化功能,终于构成独立的形态和石器彻底分开。
    二是对石材质料美的追求。玉器挖掘出石之美,美石强化了玉器的表现力,张扬了玉器的文化功能。美石成为创作玉器所追求的对象,并成为区别普通石器的一个标志。
    这两个因素都是统一在文化功能要求下的。在原始社会较早的情况下,制作一件石器不可能对实用功能之外的部份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消耗额外的劳动时间,因为这意 味着效率低下,做无用的功。促进人们不惜耗费巨大劳动力去追求超越实用价值的工艺表现,以及从实用角度看没有必要的精细加工,只能归结为巫文化功用要求和 由此产生的崇拜心理及精神追求。石质求美、工艺求精是文化功能的投影,三者一体推动玉器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熏等级制度出现,原始崇拜发展为原始宗教。作为玉器,无论是标志权力、富贵和特别身份还是做为祭品、随葬品、护身符以及各种崇 拜物,这些功能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需按照特定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加工,推动材质的贵重化、高精度的几何化和完美的装饰化。
    石器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陶器和红铜器的出现,逐步被取代消失了。而玉器顺应文化需要,循着工具礼器化的路子从石器中逐步脱胎出来。如本文报告的玉髓 羊头像可以看作石器礼器化的早期例证。工具礼器化的例子比较明显的还有斧。父与斧同音,斧从父、从斤即男人和利器,是到了父系社会时男性权力的象征。
    四、关于巫史文化
    巫史文化萌芽于古人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点,也是文化历程的必要阶段,它对人类进化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不管其内容如何都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开始思考并回答“环境是什么,我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类发明工具后文化初成在进化路上又迈出一大步,从而远离了动物。
    无论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都是以崇拜心理为核心,具有群体的共同心理特点,逐步形成用配饰、歌唱、舞蹈、绘画、塑刻等形式及祭 祀、墓葬等仪式表达意念和情感的集体性活动。这种群体性崇拜心理是外部事物的意识化、主体化,成为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解说,形成了观念,建立了一种思维方 法成为群体性共识。因此,群体有了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表达对环境的理解和利益取向、功利追求即表达主观愿望。禁忌是巫史文化的又一特征,它是原始人所知 道和理解的惟一命令。就是说原始崇拜不但有共同的心理意识,也有行为活动的强制性。这样,巫史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突破了生物性的血缘关系,突破了 生物遗传建立的群居动物 的依存机制,在天然的本能的关系上又附加上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为的后天的以精神同感共识为纽带的,以集体生存为依赖的依存关系。因此,人有了行为准则有 了意识指导原则变成了文化性动物。这无疑是人类在进化中迈出关键一步。所以,巫史文化在远古祖先那里,不仅是组织、动员、团结成员的精神力量,而且是社会 意识形成过程或文化形成过程。原始崇拜用文化的形式把人类进化的轨道有力的扭向社会化生存。
    这样说来玉非小器,它联结人类文化的发端。考古、学术征。这个玉髓羊头像不是孤证,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实物考证会浮现出来。
    笔者是业外人,不过是拿一块小石头小题大做抛砖引玉罢。

友情链接